作者 | SuperZ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芯片短缺已经超 过半年的时间了,从去年年底到现在,芯片紧缺的程度持续在加重,全球各大晶圆代工厂、 IC 设计公司(包括 IDM )纷纷宣布涨价,今年 Q2开启第二波涨价,紧接着在7月份又将迎来第三波的涨价 。 整个行业都在说缺芯,到底什么芯片最缺呢?
我们在最近的报告里多次提到,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游的晶圆制造里包括设计、制造和封测,这里面在本轮半导体向上周期里最受益的是设计公司。由于下游景气度高企(尤其是新能源车和小家电),设计公司能很好的将制造环节价格的上涨传导到下游。并且由于设计公司掌握着客户,在市场供给紧缺的情况下,这类公司对下游应用端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设计公司在股价上表现更佳的核心原因之一。
半导体的下游应用非常多,而我们今天关注的方向,就是当下最紧缺的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控制单元)。
可以把MCU理解为是一个小型的CPU,也就是把正常CPU的频率、规格做一些缩减,然后将内存、计数器、USB、A/D转换、UART甚至包括LCD驱动电路等都整合在单一的芯片上,形成一个微型的计算机。这种芯片可以实现编程的功能,通过写入程序对终端进行控制。
先看看MCU现在紧缺到什么程度。原本正常只需要8-10周的交期,现在大幅延长,国际大厂包括英飞凌、恩智浦、意法半导体等都出现交期大幅延长数倍的情况。
与此同时,MCU的价格也在飞涨,以意法半导体的热销型号STM32F103RCT6为例,19年的时候仅为12.35元/片,20年12月为73.13元/片,21年5月达到了157.95元/片,两年超过10倍的涨幅。
从产品现在的交期和价格上涨的幅度,可以看出目前MCU是处于非常紧缺的状态的。
我们说IC设计的投资逻辑,国外厂商IDM模式为主,国内厂商Fabless模式为主,而对于Fabless这种纯设计的公司,很关键的一点是要看它下游应用的景气程度。一般来说,下游景气程度越高,芯片的景气度(也就是需求)也会随之越高。而在这之后,再去看公司能获得产能的情况。
MCU的应用场景可以分为几个类比,如物联网(通信+MCU集成)、消费电子(IoT,智能家居与智能穿戴)、汽车电子(燃油车及新能源车)、工业控制(工业智能化)等。其中当前景气度最佳的是消费电子中的小家电和汽车里的新能源车。
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两个方向去看看哪些公司将受益于小家电和新能源车的高景气度。
首先来看小家电领域MCU的主要公司为中颖电子(300327,股吧)300327.SZ,主营业务是MCU芯片设计,下游应用的主要方向的小家电领域,同时也在逐步拓展至其他工业和消费场景,其中市占率最高的是家电领域。
在国内小家电MCU的市场份额约为20%,处于前三的位置;但在白色家电的市占率不足10%,未来将持续受益于国内下游白色家电厂商如美的等供应链国产化带来的新增需求,以及公司产品由非变频向变频空调升级带来的ASP提高。
在家电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下,未来随着家电品类的不断增多以及家电MCU的更新换 代,公司在小家电MCU领域的营业额也将继续稳步扩大。
在产业产能供应不足的大背景下,晶圆制造厂价格在上涨,在芯片紧缺的情况下,中颖也在适当向下游传导成本,大部分产品从2021年1月1日起提过价,调价主要反应上游供应链调涨幅度。未来如产能得到解决之后,产品价格可能会每年有些微向下调整的压力。